top of page

歷年報導

2020

【成果發表】12/29(二)舉辦「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年末將近,人社院、人社中心與中文系的古今詩詞吟唱課程授課教授蔡維天老師合作,於 12/29 在人社院圖書館前廣場帶來一場動人心弦的吟唱饗宴。

透過〈垓下悲歌〉與虞美人,蔡老師同學們以吟唱的方式重現了項羽與虞姬在四面楚歌之時的無奈與感嘆;在王維的〈鳥鳴澗〉、〈竹里館〉及〈鹿柴〉中,更由三位同學分別作為前導,以各自獨特的歌聲,帶領著同學們呈現出曲目中幽靜、恬淡的空間感 。

本次的簡報也有許多精心設計的小巧思,例如由梵谷的畫作《麥田的烏鴉》,展現出〈天淨沙.秋思〉中那老樹昏鴉的意境;在蘇軾的〈寒食雨二首〉更將蘇軾二首的墨跡投影於屏幕上,讓聽眾們在浙江調、常州調與書法筆觸的多元感官體驗下,感受蘇軾在其中「病起鬚已白」對於時間匆匆的感嘆、欲效仿阮籍「途窮而哭」但卻是「死灰吹不起」那樣的悲傷情感。

此次演出亦特別請到中文系四年級的孫禎憶同學來站台吟唱李白的〈秋風詞〉,孫同學為古今詩詞吟唱第一屆的「班友」,其吟唱的風範與音色完美演繹此首詞的相思之情。

在寒冷的冬季,蔡老師與詩詞吟唱課程的同學們,用歌聲溫暖著每位觀眾的心。更感謝人社院、人社中心及中文系對活動一直以來的支持,才得以讓這美妙的樂音溫暖著每一年的冬季。同時,感謝師長及同學們一同參與了本次的吟唱饗宴。(文/莫喬婷

2021

【成果發表】12/28(二)舉辦「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年末時分,蔡老師帶領古今詩詞吟唱課程的同學,在人社院小圓劇場一同吟唱古今詩詞及不同民族的歌謠,告別今年的種種,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蔡老師先以〈臨江仙〉作為開場,慷慨激昂的歌聲抒發人生感慨,古人將古今事都付笑談中,老師則藉由歌聲讓觀眾感受古人的是非成敗,傾聽他們的心聲、感悟。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鳥鳴澗〉、〈竹里館〉及〈鹿柴〉,分別由班上的同學領唱,由歌聲帶出詩中曠達閒適的心境,也邀請在場嘉賓一起吟唱〈靜夜思〉,感受其中的思鄉之情。

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邀請了班上的吳文君同學為詩詞伴舞。透過即興舞蹈表演,讓大家在聆聽〈短歌行〉、〈秋風詞〉、〈浪淘沙〉等詩詞時更有畫面感,曼妙的舞姿及律動也讓人更能體會並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之中。

在聖誕節後,新年將臨之時,蔡老師及古今詩詞吟唱班上的同學,用悅耳的歌聲和大家一同感懷古今,體會每首詩詞歌曲後的情感、意涵,在寒冷的冬季用溫暖的吟唱帶給大家希望及溫暖,也祝大家新的一年能在歌聲作伴之下,平安快樂健康地度過每一天。也在此感謝師長及同學們,帶給大家一場精采的表演。(文/賴佳淇)

2022

【成果發表】12/27(二)舉辦「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在2022年末,蔡維天老師和古今詩詞吟唱課程的同學邀請大家在人社院圖書館前大廳,一同朗誦、聆聽從古至今廣為流傳的各種詩詞及歌曲,來迎接嶄新的一年。
蔡老師先帶大家一同朗誦《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表達無論詩、歌都可以傳達出作者的心情及感懷。透過班上同學領唱〈垓下悲歌〉〈虞美人歌〉〈大風歌〉,重現楚漢相爭的場景,猶可見項羽四面楚歌下的無奈之情及劉邦平定天下的氣勢。除了古詩之外,演示會也吟唱了現代詩。〈雨絲〉這一首現代詩,吟唱時同學們透過聲量的大小展現出雨勢的各種情景。〈美麗的稻穗〉以富有節奏感的吟唱的方式,傳達原住民對在前作戰的族人的思念之情。而由Bob Dylan創作的 Blowin' in the Wind 在溫柔的歌詞中傳達了反戰思想,希望可以減少戰爭的發生。
在表演的尾聲,由台文所碩士班的張洋學長帶來蘇軾的〈念奴嬌〉,氣勢磅礡中的詞配上較為婉轉惆悵的吟唱,別有一番韻味。
希望透過詩詞吟唱演示會,讓大家放下手邊繁雜的事務,靜心欣賞從古至今詩人、詞人的偉大創作,領悟他們所傳達的情感及思想,並透過吟唱來紓解心中鬱悶,釋放負能量,來面對人生的重重關卡。也在此感謝老師及同學的精采表
演。(文/賴佳淇)

2023

【成果發表】12/27(三)舉辦「清大─大稻埕 大大詩詞聯吟會」

大大詩詞聯吟會

在2023年末時分,蔡維天教授邀請台北市文化局大稻埕戲苑文化藝術研習班,和清華大學古今詩詞吟唱課程團隊於人社院正門大堂舉辦大大詩詞聯吟會,聯吟多首著名詩詞,為大家帶來令人陶醉不已的音樂饗宴。
蔡教授首先吟唱〈黃鶴樓〉、〈登金陵鳳凰台〉兩首著名七律,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各方嘉賓。而大稻埕戲苑文化藝術研習班的前輩則帶來〈詩經 月出三章〉及〈赤壁賦〉,用優美的吟唱帶出古人欲表達之心境、情懷。接著研習班的前輩及古今詩詞吟唱課程的同學各以不同的吟調吟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展示出蘇軾借懷古抒情之感慨。而這次也請班上同學領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鄉偶書〉客家創新吟調兩首,透過吟唱更能具象化表達出詩人思念親人、故鄉的感懷。
在表演的尾聲,蔡教授帶領班上同學吟唱〈天和地〉獻給洪澤南老師,感謝洪老師在吟唱的教學及付出,而洪老師則帶領研習班同學一起吟〈楚辭 大招〉,「弟子溫經,神鬼莫聽」的吟唱震撼全場,讓聯吟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今年的大大詩詞聯吟會,大稻埕戲苑文化藝術研習班和清大古今詩詞吟唱課程的同學在寒冷的冬日裡,用溫暖的歌聲一唱一和、相互呼應,以穿插演出的方式吟唱出多首古時經典,帶領大家放下今年種種,迎接嶄新的一年。同時也在此感謝師長、同學及大稻埕戲苑文化藝術研習班前輩們帶來精湛的表演。(文/賴佳淇)

​同學感言

2017

徐孜立同學感言:

會選詩詞吟唱這門課,純粹是出於好奇吧,雖然聽起來不大像話。

所謂「吟唱」,沒接觸過,毫無概念。但莫名覺得應該是有意思的。

還大約記得第一堂課的情形。我是後來加選進入,第二周才開始,因而難免忐忑。週四正午的人社院C區五樓是安靜的,509大教室里只稀疏地坐著六七個人,就不只安靜,更顯得冷清了。熱烈陽光從後窗里溢進來,我就有意迎著它選了相對靠後的座位(一般沒什麼把握的課就會這樣吧),卻反有點如芒在背的感覺,那些關於吟唱的理論方法抽象又乏味。直到蔡老師開始播放〈花氣薰人帖〉。閩南語是陌生的,但恰恰是這陌生,令我撇開意涵的計較,格外關注起它的咬字、音韻和庭院溪澗般的曼妙節奏來。幾遍反復之下,就不自覺地和聲,並有隨之入境的感受。這大概是吟唱天生的魅力吧。

有了這開端,後面的課程成為逐漸放鬆的行雲流水。本著「吟唱是將對詩歌的自我詮釋對外展演出來」的態度,蔡老師講究的當然首先是「詮釋」,是真情的流露。他不止一次要我無須擔心閩南語發音標準與否,甚至鼓勵我將家鄉的吳語填入曲調去吟。考試的形式則是自選一首詩詞展現,事實上,在選擇的過程當中,我們已經在無意識地確認屬於自己的風格。準備的那陣子就養成了走路時會塞著耳機顛來倒去聽那幾首「經典曲目」的習慣,反覆推敲幾個困難的轉音,這習慣一直延伸到了平日裡,一定程度上還是舒壓的好方法。再包括邀請我們去家中欣賞〈寒食帖〉,蔡老師的種種做法用意都在將詩詞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遠觀」到無懼「褻玩」,真的用心良苦。何況形式也未曾落下,一學期下來,河南調、江西調,天籟調、流水調⋯⋯曲調學了約莫近十種,稱得上可觀。

正因有了自己的美好體驗,我才發自內心地想將詩詞吟唱的藝術推介給更多的人,參與展演會是一種很好的形式。這不僅是有助於深度解讀作品的通幽曲徑,也著實能給生活增添詩情藴意啊。何樂而不為呢?

楊謹霙同學感言:

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歌詠山水風月,可以抒發感,可以言志,乃至以文會友。凡世間萬事萬物所觸動於情者,皆可藉詩以抒發情感,藉有此次的課程,吟唱古今名作,突然發現原來詩詞並不是哪麼遙遠、那麼生硬呆版的事物。在老師的帶領下,以不同的吟唱法,不同的音調,突然發現原來古今的感情、人的煩惱都可以藉此得到安慰,亦陶醉在詩詞之美境當中。詩詞對於我來說,不在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催眠曲,而是可抒法內心,得到慰藉的寄託,吟唱詩詞,已變為人生之一樂了。

這學期,從準備到成果發表的期間,學到了許多,不只是學會欣賞詩詞、不藏私的精神、還有中文人應有的態度。的確,文科現在不如理科,常常讓讀中文系的我感到相當徬徨,覺得未來沒有前途。但老師常說,人文是精神糧食,其實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正因為如此平常,我們才忽略了其重要性。我們才更應該多元化的學習,學習著將自己好好的包裝,主動的將自己行銷出去,不要在被動的希望別人來發現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了。

2021

吳文君同學感言: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記辛丑年末的吟唱會

 

為多維度呈現詩詞之美,因而請纓在會中以舞入曲,以期收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之效。

會上一共舞了三段,分別是長安十二時辰插曲《短歌行》、吟唱曲目《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及《秋風辭》,三首曲目均為即興表演。
《短歌行》較有節奏感,恢宏滂沱,因此參考敦煌舞的氣韻;吟唱曲目行速較慢,風流藴藉,因此舞姿參考漢唐樂府的梨園樂舞的風格,以較為緩柔細膩的速度行進,配合詩文情緒而作。

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在跳《短歌行》時用力過猛,頭上的花簪甩到地上去了,舞畢亦不便停留拾起,算是一個小小的失誤。數曲過後,輪到《浪淘沙》曲目時,再次出場跳舞,便將落在地上的茶花簪子擬作萎敗落地的茶花,隨舞姿遞進而巧妙拾起,作即興舞蹈時的道具,一則起圓場救場之效,二則暗合李煜詞中「春意闌珊、流水落花」的寂寥情境。
人生亦是如此,禍福相倚、危中有機,看似末路窮途,轉個彎說不定又是別有洞天,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天新地。

會後又與老師應邀即興到山下的教職員聚會再即興跳了兩首吟唱曲目,跳到氣喘吁吁、酣暢淋漓方才結束。
醉於歌舞中,實乃人生一大快事。

2022


陳柔安同學感言:


第一次聽聞蔡老師的這堂古今詩詞吟唱是在網路上看到此堂課的期末演示會發表,影片中老師的聲音鏗鏘有力,其他同學們也都毫不遜色的跟著老師起的頭接下去吟唱各首著名詩詞,再加上之前修課同學們對這門課的評價都讚譽有加,因此對這堂課有了濃厚的興趣。
有幸被蔡老師加選上的我每堂詩詞課都受益良多,蔡老師從最基礎的唱歌發聲,一直深入到台語特殊的聲調,都一一的帶領我們一次再一次的練習再複習,從老師吟唱的每段句子裡都能濃濃的感受到老師對每首詩詞賦予的不同心境與見解,老師也會教我們如何把詩詞的意境融入在吟唱中,有時我也會唱到十分地忘我,默默將自己帶入詩詞中的主角並表達出內心的感慨。在接近期末演示會發表前,佳淇助教不厭其煩地帶領同學們一遍又一遍地複習要演示的歌曲,再加上老師成功康復回歸,讓我們對演示會的訓練更加充分,也使我們更加地熟悉曲目,迎接演示會。
這次的期末演示會我領唱了一首《鳥鳴澗》,還沒上場前真的是十分的緊張,聲音都卡卡的出不來,但是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場邊上場前複習和暖心加油後,我一首一首的慢慢找到了感覺,最終也相當順利的表演完畢,最後還得到老師的嘉許令我成就感滿滿,還能帶一份好吃的餐盒回家。我覺得古今詩詞吟唱是一堂大學裡可以讓自己忘掉所有繁雜事物,忘情地投入在吟唱的一門特別的通識課,十分推薦給對吟唱有獨特見解或是對學習這項技能有興趣的同學修習。

黃昱愷同學感言:

這堂課讓我學到詩詞吟唱的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詞與曲的融合。我本來以為吟唱只是把詩詞譜成歌曲來唱而已,但其實吟唱既不是朗誦、也不是純粹的歌唱,它是兼具說與唱的表演藝術。有時於曲調間穿插幾個唸字,有時似乎摸不清曲調卻富抑揚起伏,有時更需要作出入聲字的沉鬱頓挫。我覺得我現在更能掌握吟唱時說唱相合的精神,也在閩南語入聲字的發音上有明顯進步。
第二個是吟唱時需要注入詩人的感情。我是一個比較含蓄的人,所以練習之初宛如配音機器。後來老師教我把感情放入吟唱中,我也試著揣摩詩人的遭遇及心境,生發共鳴後再將其詮釋出來。雖然詩人的處境不一定容易理解,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欠缺人生歷練的大學生而言,然而詮釋本就因人而異,重要的是要投入自己對一首創作的感受,如此才能帶領聽眾進入該作品的情境中,以促進詩人、表演者及觀眾三方的交流。
看到演示會曲目共有25首時覺得很多,但平常上課就有小考以及反覆的練習,所以對這些曲目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而且排練的過程相當順利,讓我對演示會更有信心。演示會上要領唱幾首歌其實有點緊張,不過我也感到喜悅,因為這是一個難得可以跟大家分享這項我們相當喜愛的傳統藝術的機會。人社院圖書館前大廳寬敞舒適且回音效果良好,老師在開頭及每首曲目前的介紹讓表演曲目更有味道並增進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觀眾的捧場也給我們很大的鼓勵,表演的末了由臺文所學長所帶來另一種吟唱風格的〈念奴嬌〉令人耳目一新並為本演示會畫下餘韻無窮的句點,這些都是這場表演成功的因素。最後我想感謝老師的用心指導、學校相關單位的籌備以及同學們的付出與合作,讓這次演出圓滿成功。

2023

方佳歆同學感言:

這次的聯吟會以「老少配」的組合,讓我們有機會和詩詞吟唱的前輩交流,也從他們身上學習打動人心的吟唱精隨。
  仔細聆聽,就會發現前輩們在吟唱的時候並不急促,而是充滿自信的、不疾不徐地吟詩,讓吟唱中蘊涵悠遠的韻味。僅僅是一個詞,甚至一個字,都能從他們拉長的尾音中,感受到作者對主題的無限感慨。在他們的吟唱中,我甚至會不由自主地隨著感動人心的聲音擺動身體,也沉浸在詩詞營造的環境裡面。我想,好的詩詞吟唱,不僅是吟唱者要融入詩詞的氣氛,也要能讓聽眾深受感染,身歷其境。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在吳金鳳老師慷慨激昂的唱腔中,我看見江水激起的洶湧浪花,這或許就是吟唱的核心——重現遙不可及的古代。
  最打動我的是陳鶴慎老師的《上邪》,老師淒婉的唱腔讓我看見一位女子指天宣誓忠貞,雖然它被評為「氣勢奔放」的樂府,但是陳老師給我的感覺與此截然不同。在她的聲音裡,這位女子並非如此無畏,發誓之餘,她也祈求上蒼,保佑她能「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陳老師將自己的巧思、感受與吟唱結合,蔡維天老師也經常告訴我們,在吟唱之中加入屬於自己的細節將會達到新的境界,我想陳老師是一個優秀的典範。
  大大詩詞聯吟會在我們獻給洪澤南老師的〈天和地〉以及前輩們的楚辭《大招》中完美落幕,結束後,洪老師來鼓勵我們,讓我們經過這次交流學習後,更有信心傳承古老而經典的吟唱文化

 

高一心同學感言:

一轉眼就到了學期末,與台北市文化局大稻埕戲苑文化藝術研習班的「大大詩詞聯吟會」也即將到來,在課堂上維天老師緊鑼密鼓地跟大家不斷複習,同時也選出每首詩詞代表領唱的同學。我很幸運能負責以天籟調領唱〈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因為天籟調是整堂課下來我最喜歡的吟調,尤其是吟調中尾音的處理方式,覺得特別有韻味,很像京韻大鼓的某些唱法。

   當天到了現場原本有點興奮,但看到底下的椅子漸漸坐滿了人就開始緊張,實在沒料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來看我們的聯吟會。到我領唱的時候,聽著聲音從麥克風傳遍整個人社院大廳,這種感覺總是特別幸福。我很佩服大稻埕戲苑文化藝術研習班的叔叔阿姨們,覺得他們真的貫徹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並付出時間和心血學習,甚至是到了專精的地步。今天的表演中有多位讓我印象深刻,雖然不太記得名字,但我記得有位阿姨的聲音完全就像專業唱鼓曲的聲音,音色很亮又細緻,吟唱起來十分優美,在許多尾音和轉音的處理上也很講究,讓我聽得入迷,根本沒細看她吟的究竟是甚麼詞。還有幾位中氣十足的伯伯,唱出了氣勢。最後吟唱會在洪澤南老師領唱的〈楚辭 大招〉中圓滿畫下句點。「吟唱」這門藝術真的較少被傳頌,對年輕人而言更為陌生。這門課和這活動不僅讓我學到許多詩詞,更透過吟唱加深對詩詞的印象,更認識了一門不同的醫術。希望維天老師的古今詩詞吟唱通識課能繼續帶更多同學領略古今詩詞和吟唱之美。

蔡佳真同學感言:

大大聯吟會,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交流,將清華大學的大學生們與大稻埕詩詞吟唱社的心靈糅合在古詩詞的韻律中。不僅僅是一次文學的饗宴,更是一次跨世代的心靈對話,我有幸參與其中,這使我對古詩詞的理解與體驗有了嶄新的層次。
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部分,莫過於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聯吟會上,兩方人馬都有其獨到的詮釋方式。我作為其中一名大學生,聽見另一方的吟唱後,心中流露出與自己吟唱時截然不同的風采。當大學生們以青春洋溢的聲音吟唱蘇東坡的詩篇時,如清風拂過,使人心曠神怡;而詩詞社吟唱時,具有歷練而成熟的聲音如同銀閃閃的歲月,瀰漫著濃厚的生命氣息。這樣的對比,讓我感受到了詩詞在不同年齡層間所呈現的多樣性,彷彿一首詩裡蘊藏著無盡的故事,等待著每一位吟唱者去發掘。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描述了他對赤壁之戰的懷舊之情,文字間充滿著對歷史的沉思與對往事的感慨。這首詩通過對當時英雄豪傑的頌揚,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巨變的思考。在聯吟會上,當我深陷在蘇東坡的筆下,感受他在文字中所營造的悠遠意境時,仿佛我也穿越時光,置身於赤壁之戰的烽火煙雲中。這樣的體驗讓我深深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流動,是一種超越時空的交流。
回首聯吟會的當下,我發現那一刻的我們,彷彿成為了一個跨越千古的群體,跳脫時間、空間的物理限制,共同沉浸在詩詞的海洋裡。這種融合年輕和年老聲音的方式,不僅僅是一種文學的交流,更是一次跨越年齡隔閡的溝通。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不再被年齡所限制,而是通過共同的語言去感受古詩詞所散發出的智慧與情感。聯吟會的舞台,就像是一片寧靜的湖泊,承載著我們的聲音,共同吟唱著古詩詞的悠揚旋律。這樣的活動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魅力,也讓我們在交流中建立起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這場極具意義的文學饗宴,超越了年齡的差異,讓古詩詞在當代得以重焕生機。年輕的活力與富有人生經歷的聲音相對比,呈現出不同的詮釋,彷彿一幅時光交錯的畫卷。這次經歷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古詩詞的豐富內涵,以及文學在跨越時代的力量。在這樣的心靈對話中,我們彼此學習,共同沐浴在詩詞的陶冶之中。詩詞的美妙不僅僅存在於文字之間,更是在心靈的共振中綻放。

趙宇婕同學感言:

從國小到高中,在國文課時老師總會介紹各種詩詞文章,逐漸地讓我對詩詞吟唱感到興趣。因此,在這學期選擇通識時,我看到古今詩詞吟唱這門課便毫不猶豫的選擇。在練習吟唱的過程中,或許是因為我從小二便加入了合唱團,有一些唱歌的底子,所以在學期期間練唱的時候,對於旋律這方面比較不會這麼困難。

我在練唱的過程中最有挑戰的是背歌詞,其次是轉音。前者因為歌詞大多為閩南話和客家話,所以原本發音就有些困難,若是像停雲或是關雎等曲,更是難將整首背起來。另外,後者則是因為以前在合唱團時都會有譜,知道固定的音高、拍子和節奏,然而詩詞吟唱是沒有的,甚至還能自行調配速度和定調,這對於之前待過合唱團的我有點不適應,所以在轉音的時候,因為沒有音符,大多只能憑感覺,或者是要多試幾次才會唱的跟老師和音檔相同。

這次的聯吟會,我擔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客家調的領唱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無論是一開始在教室的練習,學習將情感展現出來,還是最後在聯吟會聽到自己歌聲的回憶,而看到大稻埕團隊的前輩們表演時,真的發自內心的對他們感到敬佩。從古今詩詞吟唱課程和聯吟會中,我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了詩詞的藝術之美,也讓我在音樂上有了更多的突破和成長,期待在未來能繼續保持對音樂的熱情,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

甘孟欣同學感言:

詩詞吟唱課程旨在透過作品領悟古今詩詞的意境,並經由格律和譜曲展現音樂性,融合形式與內涵,體現韻律之美。因此,在教授新的詩作並進行吟唱之前,蔡維天老師總會先介紹詩作者的生平與創作背景,然後帶讀詩詞、學習曲調,最後全班一起吟唱。有時,會因為閩南語和客家話的方言差異,或是帶入詩作者當時的心境,又或是由於每個人對詩作的不同解釋,使每次的合唱,都像是對詩作的新理解。每一次課堂上對學習過的詩詞進行複習,或學習新的詩詞時,都會有新的體悟。期末的聯吟會,不僅是學期的課堂總結,也是我們對詩作的心得分享。
這次聯吟會的曲目經過精心設計,不僅讓人領悟詩作的韻律之美,更是一場跨越地域與時空的交談。拉開此次序幕的是崔顥《黃鶴樓》與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二首,唐崔顥與李白透過題詩、附和的形式,用彼此擅長的表達,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隔空交流。而現在,有洪澤南老師吟唱過崔顥的《黃鶴樓》,蔡維天老師以李白的《鳳凰臺》附和,這樣的巧思,讓人能感受到吟唱中傳達出的敬意、欣賞、感謝,與對詩作同樣的熱愛。而後,與班上的同學接續,與大稻埕文化藝術研習班的前輩們交互吟唱,形成一場跨越時間、不受年齡侷限的對話。
最後以林強老師的《天和地》向洪澤南老師致敬作結,並感謝前輩們透過吟唱,讓我們能和那些剛好下課、本急著吃午飯卻慢下腳步的同學一同感受前輩們將他們對詩作的理解詮釋出來,那如潮汐般一波又一波在空氣中震動的力量,帶給我們巨大的震撼與感動。在這段時間,我們學習到了各種曲調和交流了彼此的想法,發現每個人對詩作獨特的理解和個人味道,將這樣的差異在音樂中成為一種連接歷史與當代、人與人之間的力量,一同打造了一場美好的午後盛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