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社院專訪

本文節錄自人文社會學院電子報437期,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考下方連結:
https://hss.site.nthu.edu.tw/p/412-1074-7373.php?Lang=zh-tw

​訪談篇一

​詩言志,歌詠言——蔡維天教授談「古今詩詞吟唱」

秦潔裔 台文所碩一

蔡維天教授,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學系,專長為句法理論,句法語意介面研究以及漢語與南島語句法,而他也推動「詩詞吟唱」多年。透過與蔡維天教授的訪談中,我們能更了解「古今詩詞吟唱」當今的藝術價值,如何以不同的角度賦予詩詞全新的意義,並從而分享許多對於人生的感悟。

開設「古今詩詞吟唱」課程的契機

    蔡維天教授於106年度開設「古今詩詞吟唱」課程,他談及這與他中文系的背景有關,以前中文系分為文學組和語言學組,語言學組重點在研究語法的結構、性質及運用,但系裡仍有許多共同必修的文學課,因此他個人對詩詞還是很感興趣的。

以前所修過的課都給蔡維天教授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及文學上的養份,他分享他曾上過王安祈老師的詞曲選課,呂正惠老師教導的詩選及蔡英俊老師的詩經課等等。雖然蔡維天教授專長在於研究語法,但是對詩詞的基本賞析和結構、韻律是很感興趣的,事實上「文以載道」的「文」其實是包括思想、哲學都是同個體系。
    另外,蔡教授也提到古文在某種意義上來而言是另一種語言,我們應要重視古文教育,因為這是文化的資產,因此他認為課綱的設計,目的是要讓學生產生興趣,而其中一個契機就是從詩詞吟唱開始,讓他們從吟誦上學習到國學、文學、思想,甚至是對人生的態度。他認為不應使用强迫或教導式的,要嘗試讓他們理解古文和今文之間的聯繫。
    蔡教授認為語言學和詩詞吟唱是可互相結合的,他看待詩詞一方面是美學的形式,另一方面是理性的,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析結構。他把詩詞分成內外兩個層面來看:內在的詩詞是需要韻律和句法的支撐,但是使用上卻是一個符號系統,即是一個藝術的展現,如何使用詩詞的言外之意去表達,而這也是進入了文學批評的範疇。所以對他而言,中文系最大的價值就是能把內外兩者都結合一起。他強調學生在大學需培養及保持分析事情的能力、同理心,結合在一起對於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該給予的。

    蔡教授也提及當今的教育系統是比較自由的,但另方面也具有挑戰性,在這個體系中需要去挖掘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課程設計上需有創造性,這門「古今詩詞吟唱」課程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他認為中文系需要實作課程,由此將詩詞的意境表現出來,呈現更立體化的狀態,他期望恢復詩詞的傳統面貌,進入詩人的世界,找到解放或自由,而這也是表演藝術的部份。
    以上都是蔡教授在大學時期就很感興趣的領域,他很幸運得到中文系同仁的支持,並願意嘗試提供課程環境,才得以順利開課。

課綱的設計及目標

    蔡維天教授希望學生選修這門課是需要為此下功夫的,如需回家反覆練習、培養膽識,要敢在公衆場合吟唱。他會在課程中安排五至六次的小考,以確保學生的進度,並且安排了期末的演示會,在人社院圖書館、在總圖或追思會上表演,盡量去發揚現今較少人重視的藝術。他分享在高中或大學其實還可見到吟唱詩社的足跡,每個派別有自己的曲向,去年的詩詞吟唱工作坊也請來了很多相關老師吟唱,能得知各調性都受到不同方言的影響,涉及到古音及歷史的發展,由此建構原來的發音,如用唐宋古音或上古音,來揣摩不同朝代的吟唱方法,而他認為以方言來吟詩會特別有感覺。
    蔡教授認為這門課最重要可訓練到學生利用身體當成樂器發聲吟唱,既舒壓又可以增加肺活量,而在心理上則是可建立學生的自信,能站在公眾面前表達自身的想法。此外,詩詞有個重要功能是能幫我們解脫人生中的難題,但他認為年輕人比較難感知到,有了歷練後才能感受到吟唱詩詞的幫助,悲傷時就不會感到太孤獨,這也是一種情感上的抒發。

    另外,蔡教授分享在設計課綱上較需要花心思的部份是在於,如何把吟詩和中文系作連結,而他非常希望學生能達到三種「自由」,第一是個人以無樂器伴奏的方式吟詩,從聲樂觀點結合語言學對生理的體系,可以用不同的發聲部位唱出不同樂器的效果,無需求助其他樂器而得到自由。第二則是,形式上的自由,不需要被歌曲的節奏限制,而吟唱本身就是帶有自由的意味,例如可隨意拉高低音,由表演者自行發揮,無需被套在特定的格式。最後則是心境上的自由,以自身的社會經驗與詩詞的吟唱結合,把自己的感受都唱出來,是種解脫。而這三種自由也是蔡教授本人最花時間思考的部份,能在實作上賦予學術上的策略,他希望吟唱能和個人的人生有連結。
 

幫助學生克服吟唱上的困難

 

    蔡教授認為吟唱的好處是它有「吟」的部份,他認為學生若無法「唱」可用「吟」的方式,真正重要的是該學生喜歡詩詞並願意表演。他提到詩詞的傳統裡可從《詩經》得知:「詩言志,歌詠言」的部份,歌要配合聲、律、之後詠跟著節拍,所以學生可以在其中喜歡的部份去下功夫,因此詩詞吟唱可以是很嚴格的或很自由的。另外,他認為純粹朗誦還是比較單薄,聲調也不太自然,因此要配合聲韻會更自然。
    蔡教授也親自示範黃庭堅〈花氣薰人帖〉朗誦及吟唱的差別,而他認為用台語吟唱會較接近唐宋古音,吟唱能將人帶入詩意,可以展現出這首詩的小幽默元素。另外,他會在課堂上向同學分享YouTube平台上吟唱影片,也會讓同學理解其他詩詞專家的解析,例如蔣勳老師及葉嘉瑩老師的講解補充課程。

吟與唱的分際

蔡教授分享吟唱的例子是李宗盛的現代曲子〈山丘〉,他的唱腔就是「吟中帶唱」,即在說話的時候開始加入吟唱,前面開始吟後面就開始唱了。有些唱腔則會帶口白的部份,例如李宗盛〈開場白〉,口白融入唱腔中,其實吟到唱都是可自由安排的,沒有規定要變成節拍的歌曲。蔡教授認為是從詞開始出現口白,發展到元曲就更多白話的成份進入,而這與唐宋後白話文的發展逐漸成熟有關。

吟唱調性

    蔡維天教授分享每種調性都需配合不一樣的情境,吟唱出的味道都同,他向我們展示了換調的練習,以孟浩然〈春曉〉為例,其中有古調、宜蘭酒令、福建流水調、河南調、常州調等等。這之中特別的是「宜蘭酒令」,是台灣在地發展出來的調性,而「酒令」的意思是當有人吟詩或吟不出都必須喝一杯酒,節奏較輕快。蔡教授對於吟唱一首詩的調性並不會限制學生,他會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來吟唱。另外,他認為「天籟調」也是很值得為我們介紹的,這是台灣非常重要的詩社所創出來的吟調,好幾代人都在努力發展天籟調。
    另外,蔡教授也提及吟唱中不免會遇到以台語吟唱的詩詞,而這困難的地方是台語需要變調,但唱的時候,曲調卻取代了這個變調,學生可先掌握發音的準確,了解聲母跟韻母的結合,再學習吟唱,因此他會在講義上特別以羅馬拼音標示以便學生快速學習。

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的挑戰性及意義

    演示會就是教學成果的呈現,對蔡維天教授而言,最重要學生有勇氣面對公眾吟唱,另外這是個團隊活動,學生之間必須互相協調,例如有些同學音色不太準就需要小聲一些,音較準的就得唱大聲些,這是蔡教授以前高中參加合唱團的編排經驗,他會隨意用手勢和眼神指揮同學何時開始、哪裡該大小聲,而這是在課堂上就與同學培養的默契,到了演示會當天同學就不會太害怕或緊張了。
    蔡教授認為演示會最大的意義在於自我表現,是一個「試膽大會」,能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是個好的開始,之後各自努力和自行發揮,希望學生不要害怕表現自己,而這也是提供學生一個演出的經驗。最後,蔡教授分享他對演示會上同學的表現都很滿意,但對自己在演示會的安排上有所檢討,例如時間過長,學生的聲音會很疲憊,他也從中學習到如何使觀衆參與互動、利用多媒體展示或使用樂器伴奏,希望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學會表演藝術,從文本上的詩詞活化到演示上。他認為吟唱最重要的就是和設身處地去理解詩人當下的時代情境,例如蘇軾的〈定風波〉,去感受到其曠達的部份,關鍵在於自己遇到挫折時如何去調適,所以我們能從詩裡找到人生的智慧。

現代詩的吟唱

    現代詩的吟唱不一定是以譜曲的方式進行吟唱,蔡維天教授分享楊弦為余光中〈江湖上〉譜曲,而他受到了Bob Dylan的影響,以吉他及口風琴為伴奏。這首詩的內容其實與屈原的〈天問〉是有所呼應的,而以拋問題的方式理解人生,而這也是文學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其中的「復沓」元素,循環一個主題,聲音的回應不斷的增強是非常純樸又具有力量的,所以他認為古今詩詞是有共同點的。
    對於新生代現代詩的形式,若無押韻的確較難以譜成曲,蔡教授認為歌曲很重要的部份還是在於押韻,但也可選擇以吟的方式去呈現現代詩。

對於未來學生的期許

    當被問及對於未來學生的期許,蔡維天教授認為就如前面所提到的,追求自由是很重要的,一是吟唱、二是形式、三則是心境上的自由。
    他希望身為中文系的學生能學會想法縱向思考,如何處理人生的困境,找到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中文系學生畢業都進入各種不同的行業,雖然如此但他們都沒忘記自己是「中文人」,其中的素養是別人沒辦法剝奪的。他認為現在年輕學生還不太能理解,其實活著學東西是人生的一個支柱,無須為別人而活,更不要太在意同儕壓力,應該超越自己,認清自己的目標。

    蔡教授認為不要覺得自己學的知識沒有用處,因為任何東西都會在以後某個階段發酵,就如他現在開設「古今詩詞吟唱」課程也正是受到以往學科的影響。他認為文科人在實踐上較能夠細水長流,其中的態度和價值是一生的,才能得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最後,蔡教授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苦中作樂,因為有痛苦才會感知到快樂,問題不在課程難度:只要樂在其中,任何難題都不再是阻礙,反而 會成為激勵向上的原動力。此外不要害怕走錯路,只要有實力不論在何處都能化險為夷。只要正向思考、不忘初衷,自然能在人生顛簸的路上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歷屆課程期末發表會照片》

​訪談篇二

聽聽他們怎麼說——109年度「古今詩詞吟唱」修課同學快問快答環節

秦潔裔 台文所碩一

受訪者:蔡鴻揚(中文系大三)、周芮安(中文系大二)、彭小檀(中文系大二),以下簡稱為蔡、周、彭。

1. 請問你是基於什麼契機/目的去修習蔡維天教授所開設的「古今詩歌吟唱」課程?

蔡:幾年前我在某站看到一個視頻,有個得了癌症的老先生教大家學吟唱詩詞的調,開始對詩詞吟唱感興趣。後來在選課階段發現「古今詩詞吟唱」這門課,時間、學分需求都恰好符合,因此就選了這門課。
周:大一上學期對人社院開的通識課很感興趣,這門課程多以實作為主,課也不需要做太多事前準備,也不用擔心中文程度不夠好,因為可以在課堂上學習。而且我喜歡唱歌,對詩詞很感興趣,剛好時間也配合到就修了。
彭:我的原因更簡單,大一剛上大學不太瞭解選課要做什麽,所以是先看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剛好這堂課和歌唱有關,我喜歡唱歌,關於詩詞的部分,因爲國高中的古詩詞多以閱讀為主,所以來試試看。

2. 你對這門課最初的期待或是想像?在課程結束後,是否都有達到?

 

蔡:剛開始並未預設一個期待,單純抱著想學習吟唱的目的,想了解朗誦詩詞中創新的部份。我認為在老師教第一堂課開始就已經達到了我的期待。
周:我沒有預設什麼期待,第一次見到老師時,覺得老師詩歌很有氣質、慈祥的老先生,唱歌時又渾厚有力,聼老師唱歌是種享受,課程結束後是有超出期待。上完課後,一是變得更會唱歌,二是了解到古人吟詩作論吟的部份。
彭:上課前對這門課的認知非常模糊,如果能了解到詩詞和音樂碰撞,帶出跟朗誦不同的感覺,就很棒了。而且老師真的太厲害了,當他吟唱需要洪亮、氣勢的詩詞時,我們可以感受到整個教室在震動,但是在較柔和的詩詞下,他的聲音又非常悅耳。這門課主要是老師帶給我的感受和體驗非常的棒,課堂結束後也認識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唱法。

3. 在這門課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而你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蔡:修課同學女生比較多,當時課堂上只有兩個男生,女生音域普遍比較高,而我聲音較低沉,唱高音的時候會蠻吃力的。如何克服的部份是,老師上課的時候會教一些唱歌的方法,從中慢慢掌握。
周:吟唱是抒發胸襟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唱,一首歌不會被特定的音域所限制住,但可以調到適合自己的,不用太擔心自己唱不了,老師也不會硬性要求唱原key。挑戰的部份是,我不會臺語,雖然老師的講義上會標注拼音,但這很考驗記憶,隔了一年半可能就忘記了,所以這是非臺語使用者會有的小困擾,在吟唱臺語的部份就需要花一倍的時間去牢記。
彭:我的困難偏向音樂的部份,因為學鋼琴所以平常學音樂主要會看五線譜,而老師教課通常直接帶我們唱,讓我們用心去感受旋律和轉音的時機,對我來說很不習慣,所以上課要很認真聽老師講,因為有些小小的轉音錄音檔會聽不太清楚,回去後也會需要認真聽,但多聽幾次感受也會比較深。

4. 你在課堂上最喜歡的吟唱調性是哪種?哪首詩詞的吟唱最打動你呢?可以至少給出一個理由嗎?

 

蔡:個人喜歡「鹿港調」,是以臺語吟唱。但老師上課好像沒教到這個,我會喜歡是因爲在網上看到好像是某教授吟唱李白〈將進酒〉,覺得很棒。私底下有和老師交流過。若要說課堂上教過的,就是蘇軾〈定風波〉,調性較震撼、豪放、個人較喜歡豪放的調。
周:我最喜歡蘇軾的〈定風波〉,部分原因是我本身就熟悉這位詩人,〈定風波〉唱的是關於心胸曠達,整體的基調較瀟灑、灑脫、暢快、唱的過程會有肆意感,音量大小可以隨心收放,可以更自由地唱,釋放自己的胸襟中的臆想。
彭:個人最喜歡李煜〈浪淘沙〉,旋律非常優美,像流水般的溫潤人心,加上這首詞是亡國後帶有悲傷和懷念的,還蠻觸動人心的。

5. 你認為純粹朗誦詩詞和吟唱的呈現方式,帶給你感受上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蔡:對我而言,兩者都是情感的抒發,朗誦像湖,會比較平穩、壯闊,聲音會有提起來的感覺。吟唱較隨性,像河川的流動,有種律動感。兩者平分秋色,兩種都很喜歡。
周: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就說明為何詩需要吟唱,他引用《詩經》的一句話:「詩言志,歌
永言」,詩本來就是個人的所思所想,就如寫文章和當面說出來的差異,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語調聲色、抑揚頓挫能讓人感受到當下的情緒,也能引起共感。朗誦和吟唱則更強化了這項差異,吟唱可以融入自己的情緒(悲傷或昂揚),每當依照自己當下心情去唱的時候,音律雖然是相同的,但因為每次不同的心情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唱歌過程中能得到的收穫,感受到的情緒是更明顯和強烈的。
彭:基本上同意瑞安的說法,音樂是能加強詩詞情緒的擴大器,借由不同的曲調可以改變別人的感受,例如李煜〈浪淘沙〉、寫項羽的〈垓下悲歌〉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6. 在準備期末「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的前置作業最具挑戰性的環節是哪個?而這場演示會對你的意義是?

 

蔡:我沒有特別準備,這是因為平常都有練習,演示來臨前會選幾首重點練習,老師也會選我們唱得較好的。對我而言,是沒有什麽挑戰性,本來吟唱就是隨性的。形式上是大家合唱,老師會讓一兩個同學帶領開頭,其他人再加入,這樣就會形成層次感。而課堂人數較少,因此很少配合不到的地方。演示會對我的意義是大學生涯裏的演出經歷,可以感受當衆歌唱的爽快感。
周:有一次,老師突然把我們拎到三樓神壇那邊練習,還沒反應過來就得吟唱,有了這個經驗,因此在圖書館前吟唱就沒這樣緊張了。演示會對我的意義是,自己能跨過語言障礙呈現一次表演,我希望宣揚這些詩詞帶來的美好,希望觀眾可以透過我們的歌聲,感受到作者創作當下的感悟,能比單純閱讀文本有更多體會的話,我認為很值得,而這也是表演很重要的一點。從不會臺語到能唱出至少三四首,讓我很高興。
彭:我的挑戰是,曲目太多怕背不完(大約二十幾首),擔心沒唱好會很可惜,因為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能在圖書館前和老師一起吟唱古今詩詞。演示會對我的意義是,能在公共空間吟唱給現場專業的老師聽,會想表現得更好,盡可能超越自己,私下會練習很多次,這場演示會讓這一堂課學到的詩詞不單只是一學期的課程内容,反而變成了可以持續一輩子的東西,訪談開始前我們找出演示會的ppt,發現還能吟唱出來,所以很開心。

7. 你在這門課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蔡:我學到了詩詞的吟唱方法,偶爾心情好也會唱,我覺得很有趣,一種調性可以套不同的詩詞進去。
周:這堂課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詮釋詩詞,以前的詩詞是國高中考試的一部份,制式化的答案會讓很多人討厭,可是吟唱卻是很直覺的感受,可以讓我更親近詩詞,不再只是
需要應付考試出現的東西。它反而會成為人生養份的一部份,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以什麼心境寫下詩詞,對他們生命造成改變。詩詞是命的載體,透過吟唱能把詩詞變得實體化,感受到其中的情緒,這是我認為這門課最大的意義。
彭:上課前接觸到的音樂基本是現代流行歌曲或西方的古典曲子,對中國的歌卻沒什麽涉獵。修完後,會發現詩詞吟唱與中國風的曲子所用的樂器(例如:琵琶或古箏)是完全不一樣的,單純人聲反而能更引起共鳴,因此吟唱詩詞在引領情緒這方面是有很大的幫助性。

8. 想對蔡維天教授說的一句話。

 

蔡:有緣希望能和老師再一同吟唱詩詞!
周:謝謝老師開這門課程,真的非常喜歡老師的聲音!
彭:謝謝老師開這門課,是大學很棒的回憶!

9. 你會如何宣傳或是推薦未來的學弟妹修習這門課呢?

 

蔡:若要了解詩詞的韻律感,可學習到吟唱的各種調性,更能貼近當時詩人的心境或詩詞欲表達的氛圍。
周:雖然我們表現出對這門課非常強烈的喜愛,但是我們最初也沒預想自己會這麽喜歡這門課,但對於不喜歡唱歌,對古今詩詞沒興趣的人來說,這堂課對他來說可能是沒有吸引力的。如果在中學的時候對國文相關内容排斥的話,也不可能在大學階段去修一門這樣的通識課。但我還是會對喜歡詩詞或唱歌的同學大力推薦這門課,如果喜歡聽老師唱,自己也願意嘗試,又不想loading太重就還蠻歡迎,這門課也不會讓你失望。前提是要敢唱歌,如果不敢的話會略有困難。
彭:我想對音樂或詩詞有興趣,在兩者結合的表達方面有喜好的同學話推薦,上起來的感覺真的很舒壓。如果是中文系學弟妹,大二下的聲韻學會跟這個有一點關聯,聲韻學有提到古代的發音文字的念法跟現在不一樣,但比起聲韻學好玩太多了!

小編的話

與蔡教授的訪談過程簡直像是讓我免費上了一堂非常充實且有趣的古今詩詞賞析課,通過同學的對於課程的回饋也能得知蔡教授在教課時真的非常用心,因此短短兩個小時的訪談便令我收穫頗豐。從與蔡教授的交談中也能感受到他對於自己專業的熱愛,訪談最後鼓勵同學們的話也讓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勵和啟發,希望每一位看過這期訪談的大家都能多少從中獲取到一些感悟。
大家五一假期快樂!
小心防疫!

嘉慧

這期電子報訪問了蔡維天教授,從他身上獲得了對「古今詩詞吟唱」的一個基本概念,從文學的角度延伸到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其中蔡教授對學生鼓勵的話語也讓我身為讀文學系的學生有了很大的啟發和激勵。另外,我們也嘗試訪問修課的同學,從他們的分享中獲得對這門課的心得,想必能和蔡教授形成一個對話的空間。個人對詩也很感興趣,因此能從蔡教授的角度中了解到吟唱詩詞所呈現的層次感和魅力,詩除了作為視覺上的藝術,也能夠變換成聽覺上的響宴,是我很大的收穫。最後希望大家近期能多照顧自身的健康,戴口罩,勤洗手!多抱持愉快的心情,希望這期電子報能讓大家看得開心!

潔裔

bottom of page